開始了解莫梭

莫梭似乎是一個孤癖的人,對於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極為薄弱。

 

從莫梭的母親過世、到與瑪麗結識,認識雷蒙,到因受到威脅而殺人,可以感覺到莫梭對這個世界是不感興趣的,包含人與人的互動,言語上的許諾,某種關係的建立,甚至是莊嚴的儀式,對他而言都是多餘的,他對於多餘的事物非但不做,也懶得陳述,這是他的風格。我深刻感覺到,他是一個缺乏愛並且不懂何謂是愛的人,也許是他的成長背景所造成的。


所以當他被問到為何送他的母親到養老院時?他很單純地回答,因為沒錢供養,在這之前,母親跟他也不多話;當他被問到為何送葬時一滴眼淚也沒有流?他似乎無法回答那樣的原因,只是淡淡的認為這件事情沒甚麼大不了的,母親似乎對他沒有太大的意義。為何要殺死阿拉伯人?因為一場意外,除了陽光,就是受到了威脅,換而言之,我不認為他自己為什麼要殺死阿拉伯人並且整段過程都不是記得,射了一槍以後,其實也沒必對屍體要補上另外四槍;控告的法官問他相不相信神?莫梭認為神不存在,更說明他無法信任人,也無法從付出中體會愛,或者接受教會給的愛;對於馬莉,莫梭不認為是一個愛情,似乎是肉慾而已,對於馬莉的問題:【你愛我嗎?】。莫梭認為有沒有愛,有沒有結婚對於他現在的生活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,冷漠無情由此更能體會。

莫梭的回答方式使得他成為該地方最熟悉的陌生人,諷刺的是一個人在一個最熟悉的地方,卻有一種格格不入之感,如此的氛圍使得法官、檢察官、陪審團甚至於他的律師,在討論這個案件時,不優先關注他犯案的行為,而將許多精力花在探討他先前的行為,並用歸納的原則來扣以品德敗壞、預謀犯罪之惡行,然後以極刑處之,完全不考慮他真實的想法。到最後,在等待處刑的過程,連牧師也欲使之接受外人的想法,希望他能夠在被處決之前能夠獲得救贖。不過因為莫梭的排斥,牧師在他身上也發揮不了什麼影響力,只好作罷。他們非點要徹底改造你那思想不純正之心才肯處決,要一個人在離開人世前,連思想都是被完全控制住的,我想,卡繆所形塑的牧師這個人物,也有這種活在世俗道德眼光下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感覺吧。偏偏莫梭卻是被塑造成社會上最孤僻偏離的人。

其實生活在團體的環境何嘗不是如此,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把尺,只不過是相似的尺或大異其趨的尺罷了。每個人的行為都是某種程度的符碼,而每個人隨著觀念的不同,會作出不同的解讀,亦或因為標準不同,而對別人加以批判。事實上,我們人很少真正願意去瞭解對方所想,如同《異鄉人》裡的社會大眾,真正願意傾聽别人聲音的時間少之又少。其實大多時間,我們是想說服別人接受我們的想法,也藉此證明自己所持的理念是沒有錯的,若他人的想法差之過甚,或直接糾正,或間接反諷,用較軟式但別人又聽得懂的方式來開玩笑,為求風度,有時人只好一笑置之,不多作解釋,否則又淪為愈描愈黑之嫌。

內心自省
最後我感受到我似乎多多少少能體會到莫梭的人格,我發現過去曾有的自我,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冷酷無情的,是對於周遭沒有太多感覺,對於情與愛,可有可無,也不與他人在社會上多做連結。雖然現在多接觸了基督教也與許多朋友每天都產生連結了,但是這次看完《異鄉人》之後,似乎這樣的自我又逐漸被擴大了。我期許自己能用更多感情去生活去體會這個世界,而不要像莫梭一般,活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都尋找不到就這樣虛度過去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taR 史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